Page 37 - 金融科技视界2023-1期
P. 37

Technical Tracking
                                                                                                  技术追踪










                            ChatGPT法律风险须正视



                                                   来源 |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作者 | 北京市法学会网络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车宁









                从2022年11月30日正式发布到2023年2月8日在搜索引擎                               用设置了壁垒森严的控制策略,更

            Bing和Edge浏览器开放使用,ChatGPT的热度几经“狂飙”。特                               是增加了ChatGPT在此领域侵权的
            别是在中文世界,伴随着人们对技术创新的期待、羡慕乃至压力,                                     可能性。
            关于其在金融等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前景讨论也是如火如荼。                                            最后是违法犯罪风险。技术虽

                从技术角度观察,ChatGPT此时的“爆红”具有一定的                                   然中性,但应用却可能犯罪。具体到
            非 理性 成 分。相 较 于此前人 工智能产品,C hat GP T采 用了                            金融业务领域,前沿技术往往容易为
            Transformer模型作为其基础架构,经受了更为海量的数据训                                  不法分子所利用,成为其侵害公民
            练,结果生成确实更有逻辑,表现也更为智慧。然而,ChatGPT                                   权利、破坏市场秩序的工具。尤其是
            本质上仍然基于主打文本输入请求处理的自然语言处理(NLP)                                     ChatGPT所涉及的深度合成技术,其

            模型,其在技术上的进化没有实质解决同类应用此前面临的法律                                      “以假乱真”的智慧功能相当可能被
            风险,反而可能因为其更加强大的处理能力而使这些风险更具有                                      应用于网络诈骗、盗取客户资金等场
            挑战性。                                                              合,为金融安全带来新的问题。

                首先是信息安全风险。当前,数字经济已然成为拉动全球发                                        总之,ChatGPT的面世及其在
            展的重要引擎,信息由此成为眼下的关键生产要素,信息安全也                                      金融行业报告撰写、客服交流等领域
            成为各国相关监管特别是金融监管工作开展的焦点。从作用机                                       的想象空间为其赢得众多青睐。然而
            理上看,ChatGPT的训练依靠海量信息,结果质量更依靠海量信                                   作为具有较大外部性且风险厌恶的
            息,其中势必可能存在信息非法取得、信息泄露、信息授权不充                                      行业,除非ChatGPT及类似应用能

            分、删除权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此外,如果不加以充分的人工复                                      够较为系统完整解决前述法律问题,
            核,ChatGPT甚至可能依据基础数据生成虚假信息宣传,在金融                                   其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前景有限。不仅
            市场产生误导效应。                                                         如此,ChatGPT应用于金融机构真

                其次是知识产权风险。就当前实践情况而言,ChatGPT的                                  实生产环境也还需要实现自主可控,
            主要应用场景集中于搜索领域,其呈现结果虽然较此前同类产                                       并能在业务处理及管理实践中证明
            品更有逻辑、更加智慧,但基本还是依靠网络抓取信息,通过深                                      其“贵有贵的道理”,形成成熟可持
            度学习等进行再加工。这种方式本质上仍不能规避数据挖掘带                                       续的商业模式。唯有如此,ChatGPT
            来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相关授权是否充分依旧存疑。不仅如                                       才能携手金融行业实现双赢,共同打

            此,金融及其上下游行业不少网站、APP还针对搜索等第三方应                                     造智能金融的美好明天。

                                                                                        2023.1  金融科技视界     35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